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正文

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转型升级

发布时间:2017-01-16

      为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7号,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充分挖掘和释放健身休闲产业的消费潜力,对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增长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健身休闲产业的发展现状 


  健身休闲业是体育服务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运动为载体、以参与体验为主要形式、以促进身心健康为目的,向大众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涵盖健身服务、设施建设、器材装备制造等业态,是大众体育社会化、商品化、市场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指出,“要进一步优化体育服务业…着力提升体育服务业比重”。作为体育服务业的主要支柱,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对于落实全民健身战略、扩大体育产业规模、带动体育消费升级,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一)健身休闲产业消费体系初步形成 


  健身休闲活动已经成为现代人强身健体、加强健康管理的重要方式。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对20-69岁人群的调研,开展健身运动的人群占比达到51%,比2013年提高1.5个百分点;2009-2014年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不断增加,2014年达到3.83亿人,如此规模庞大的健身人群必将为健身休闲产业带来巨大需求。从供给来看,当前我国拥有健身俱乐部约4500家,吸纳会员总数超过600万人,并形成了威尔士、青鸟、一兆韦德、美格菲、中体倍力等知名专业健身俱乐部品牌。此外,健身休闲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体育用品、体育器材以及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等下游产业的迅速增长,这说明以健身休闲产业为核心的消费体系已初步形成。


  (二)健身休闲产业消费规模和水平不断提高 


  我国人均收入水平的快速提升使体育消费方式从实物型向参与型转变,健身休闲产业的消费规模和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健身休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高达24.55%,远高于体育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在体育及相关产业、第三产业以及GDP中的占比处于上升态势。根据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课题组估算,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全年休闲体育消费总额约为2543亿元,2011年为2874亿元,增速达到11.68%。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城乡居民每人平均参加体育活动3.45项,到健身场馆一次消费在50-100元之间的占到90%,上海、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居民人均体育健身消费已经超过家庭支出的10%。


   (三)健身休闲服务多元化趋势日益显现 


  在健身休闲产业发展早期,各类体育健身中心(俱乐部)成为此类消费的主要场所,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包括跑步、游泳、乒乓球、羽毛球、保龄球、体育舞蹈、器械健身在内的多种传统健身休闲活动。然而,随着健身消费群体和消费能力的变化,追求小众化、个性化、时尚化的户外健身休闲活动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主流。山地运动、水上运动、冰雪运动、汽摩运动、航空运动,以及包括极限、电竞、击剑、马术等在内的时尚运动都受到年轻消费群体的青睐和追捧,一些新兴的健身休闲赛事更是异常火爆,成为健身爱好者的“刚需”,甚至招致“黄牛党”叫卖参赛资格。受此影响,与时尚健身消费相关的体育创意、体育旅游、在线健身休闲平台等也处于蓬勃发展态势。


   二、我国健身休闲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健身休闲产业总体规模小


  虽然我国健身休闲产业已经初具规模,且呈现逐年快速增长的趋势,但产业规模与参与人数都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的统计数据,2010年我国健身休闲产业增加值仅为113.05亿元,在体育服务业中占比为26.15%,在体育及相关产业中占比为5.09%,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占比仅为0.07%。相比之下,美国体育健身服务业(包括体育设施建设和参加各类俱乐部的活动、体育旅游活动等)的产值占到体育产业市场份额的32%。此外,从参与人数上,以美国为首的北美市场共有健身俱乐部约3.6万家,会员数量达到5600万,二者的绝对数量是我国的8倍以上。


   (二)健身休闲产业供需缺口大 


  当前我国健身休闲产业呈现出有效供给不足的状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健身休闲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难以满足群众的活动需求。以足球场地为例,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平均每13万人拥有1块足球场地,这一比例仅相当于法国的1/50、德国的1/90。此外,这些场地中属于事业单位所有的占66.3%,属于企业所有的占16.65%,真正面向公众开放的正式足球场地十分匮乏。二是健身休闲产品单一,难以满足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当前我国健身休闲产业多集中在传统的乒羽等领域,对新兴的如冰雪、户外、汽摩、极限等运动开发不足、形式落后,无法满足消费者的不同偏好。此外,大多数健身休闲俱乐部都只经营单一的运动或健身项目,这种经营模式既无法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消费者需求,也难以抵御经营风险。


   (三)健身休闲产业结构发展失衡 


  当前我国健身休闲产业发展存在着发展不平衡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各地区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发展规模和层次差距较大,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健身休闲产业发展非常缓慢,有效供给能力也十分有限;二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体育健身设施和服务经营单位大多集中在大中城市,广大农村缺乏体育健身休闲场所及设施;三是项目开发不平衡。健身俱乐部提供较多的是有氧健身操、体育舞蹈、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台球、瑜伽等服务,项目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产品差异度不高,缺乏经营特色。


   三、加快健身休闲产业发展、培育体育消费新增长点


  在我国消费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意见》的出台有利于加快健身休闲产业的发展,推动体育消费从传统型消费向新型消费升级、从物质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升级、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升级。


   (一)扩大健身休闲消费需求 


  《意见》指出,“要改善健身休闲消费环境,引导消费理念,深挖消费潜力”。当前我国人均收入水平以及闲暇时间都在不断增加,这为健身休闲产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一是应进一步加大对科学健身知识的宣传和普及,鼓励制作和播出国内健身休闲类节目,扩大健身休闲理念在群众中的影响力;二是应进一步丰富节假日体育赛事供给,推动业余体育赛事的举办,充分发挥体育明星和运动达人示范作用,激发大众健身休闲的消费需求。


   (二)丰富健身休闲产品供给 


  当前我国健身休闲产业呈现明显的供给不足现象,为此《意见》提出,一是要发展多元化的健身休闲项目,推动极限、电竞、击剑、马术、汽摩、航空运动等个性化运动项目的发展;二是加强健身休闲设施建设,增加健身休闲设施用地和配套设施配建比例,形成城市15分钟健身圈,并推动有条件的学校和事业单位的体育场馆设施在节假日向社会开放;三是加强特色休闲健身设施建设,充分挖掘水、陆、空资源,打造步道系统、自行车路网、山地户外营地、航空飞行营地等特色健身休闲设施。


   (三)优化健身休闲产业结构 


  当前我国健身休闲产业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为此,《意见》指出,一是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充分利用冰雪、森林、湖泊、江河、湿地、山地、草原、戈壁、沙漠、滨海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传统体育人文资源。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缓慢,与东部地区差距较大,通过合理布局,打造各具特色的健身休闲集聚区和产业带,有利于形成东、中、西部良性互动发展新格局;二是要改善健身休闲产业结构,通过打造一批优秀健身休闲俱乐部、发展一批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培育一批以健身休闲为特色的服务贸易示范区,提升健身休闲产业在体育服务业中的比重。


   (四)加快健身休闲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体育产业具有多面性、混合性、包容性等特点,随着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日益融合,健身休闲产业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丰富拓展。为此,《意见》指出,一方面要促进健身休闲业与旅游、医疗、文化、教育、健康、农业、林业、交通运输等传统产业的互动融合;另一方面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互联网+健身休闲”,鼓励开发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为支撑的健身休闲服务,推动在线健身休闲平台企业发展,形成健身休闲产业新生态圈。此外,还应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对接健身休闲个性化需求,根据不同人群需求研发多样化、适应性强的健身休闲器材装备。


   (五)加大对健身休闲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意见》提出,要利用多种政策手段加大对健身休闲产业的扶持力度。一是试点消费补贴。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试点发行“全民健身休闲卡”,实施特惠商户折扣。支持各地创新健身休闲消费引导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面向特定人群或在特定时间发放健身消费券;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健全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体制机制,运用彩票公益金对健身休闲项目予以必要支持;在体育场馆建设上也可以适当减免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三是提供土地优惠。在地方各级土地利用规划中合


最新案例更多
***警察学院 NAUTILUS、AeroTop、Lifefitness全部有氧、力量设备
****体育学院 STAR TRAC有氧及力量设备,SPINNING动感单车设备
****部委单位 跑步机、脚踏车、椭圆机、力量及康乐等设备
****管理学院 美国力健有氧设备,美国力健力量设备,乒乓球台等设备
  • 地 址: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BDA国际企业大道47号楼
  • 销售热线:13801023752、13821117088、13911047136、010-87606999、010-87608115
  • 传 真:010-87608114
  • E - mail:aa@tk.net.cn
  • 邮 编:100176
2009 (C) Copyright Tk®, All right reserved 京ICP备05028823号-1